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病,又名空秆病、烂秆病、霉秆病、霉蔸病,该病*早于1915年在印度发现,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油菜生产国和地区的重要病害,以温带*为普遍。我国*早于1932年首次报道油菜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和危害。目前,除西北部分干旱地区外,油菜菌核病在我国冬、春油菜产区都有发生,以温暖潮湿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产区受害重,引起植株早枯,角果减少,种子皱秕,产量下降。一般年份发病率10%~20%,流行年份可达80%,减产5%~70%,含油量降低1%~5%,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。油菜菌核病与大豆、向日葵、花生、菜豆、蚕豆、草莓、哈密瓜、黄瓜、西葫芦、菠菜、花椰菜、甘蓝、白菜、莴苣、莴笋、胡萝卜、芹菜、茴香、芫荽(香菜)、大蒜、马铃薯、茄子、辣椒、番茄、烟草等作物菌核病属同一病原,可相互侵染,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**。
一、为害症状
油菜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可发病,以茎秆发病损失*大。幼苗染病,通常在与土壤接触的根茎和接近地面叶柄的两侧先发病,*初出现红褐色斑点,后扩大转为白色,病组织逐渐变软腐烂,上面有大量白色菌丝,后期病部形成黑色菌核。严重的病斑绕茎后可致幼苗死亡。成株期染病,首先在花瓣上发病。花瓣受害后着生暗黄色水渍状斑,脱落在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。叶片受害,多从植株下部衰老、黄化的叶片开始发病,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点,后逐渐扩展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、**灰褐色或黄褐色、有同心轮纹的病斑,边缘暗青色,外缘具黄晕。湿度大时,病斑迅速扩展,并生出白色菌丝,干燥时病斑**变薄,容易破裂穿孔。病叶腐烂后搭附到茎上引起茎秆发病。茎部受害,多自主茎中、下部开始发生,*初为浅褐色椭圆形水渍状小斑,后逐渐扩展成长椭圆形、长条形或菱形的绕茎大斑。病斑略凹陷,**白色,具同心轮纹,边缘褐色,病健交界明显。湿度大时,病斑扩展迅速,表面长满白色絮状菌丝。病害晚期,茎皮层纵裂,维管束外露象麻丝,茎髓被蚀空,并生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的菌核,有时在茎外也形成菌核,*后全株枯死。发病较轻的,部分植株干枯而死,病秆易被风吹倒,病部以上枝叶萎雕变黄。角果受害,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,内外部均可形成小而圆的菌核,种子不实。种子受害,表面粗糙,灰白色,无光泽,或成为不规则秕粒。
二、病原
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,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科核盘菌属。该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,能侵染十字花科、伞形花科、锦葵科、豆科、菊科、茄科等75科278属408种及42个变种或亚种的植物。在我国,已知寄主有36科214种,栽培的白菜型、芥菜型和甘蓝型3种类型油菜的5个种均受其害。
菌核初为白色后变黑色,内部粉红色,长圆形至不规则形。大小(1~30)mm×(0.5~8)mm,为2 mm×6 mm左右,全部由菌丝组成,表面无绒毛。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,子囊盘淡肉色至褐色,初呈杯状,展开后呈盘状,直径2~6 mm。盘状子囊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。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,顶部钝圆,无囊盖,无色,大小(91~162)μm×(6~11)μm,内含8个子囊孢子。侧丝无色,丝状,夹生在子囊中间。子囊孢子单胞,无色,椭圆形,具2核,大小(8~14)μm×(3~8)μm。菌丝白色,丝状,有分枝和隔膜。
手机:13633837369
电话:400-700-4376
联系人:辛经理